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宋浩
近日,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孙鹤,在央视网“书画频道”讲解颜真卿《祭侄文稿》的一段视频,在网络上流传。
她在视频中说,颜真卿将“蒲州刺史”的“刺”写成“刾”,是写了个错别字,反映出当时颜真卿的情绪失控:“颜真卿将‘刺’字写成‘刾’(她读作jia),本身就是个错字,但是颜真卿自己也不知道。”她还说,在唐代职官制度中,只有“刺史”,没有“刾(她读作jia)史”。
《祭侄文稿》局部,左上角为“刾史”
这其实不是一段最新的视频,但这几天在网上被转了出来,顿时遭到不少网友质疑。
不少网友指出,“刺”和“刾”同属一个字,今天规范写法统一为“刺”,古代有异体字,“刾”是其中一种写法,其他还有多种。
张涌泉教授
敦煌学家、语言文字学家、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张涌泉告诉小时新闻记者:“刾”在唐代人的日常书写中不少见。这个小问题,在南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中就解释过了:“刺字之傍应为朿,今亦作夹。”
汉代石碑《石门颂》中的“刾”的写法。
张教授指出,“朿”和“夾”(夹是夾的俗体字)的混淆,是从篆文隶变的过程中出现的,所以汉代碑文中已经常见“刾”的写法了。“颜真卿把刺左侧写作夹形,是沿用了汉碑以来就流行的写法。”
颜真卿、钟绍京等唐代书法家笔下的刾。
搜索传世书法作品,在颜真卿之前,汉代到隋唐数百年间,《石门颂》《张猛龙碑》《灵飞经》《皇甫诞碑》《高力士墓志》以及王羲之笔下,都有这样的写法。
宋代、元代书法家笔下的刾。
唐代李思训、颜真卿、李邕笔下的刾。
在颜真卿之后,宋代米芾等人也有这种写法。颜真卿同时代的欧阳询、李邕,也有这样的写法。
即使在颜真卿自己笔下,《颜家庙碑》《多宝塔碑》《颜勤礼碑》中,也有“刾”这一写法,不只有《祭侄文稿》才有。
可见,颜真卿写的“刾史”没错,正是“刺史”,而不是读“jia”史。
央视网截图
小时新闻记者发现,网上流传的这段视频,来自央视网·书画频道的书法公开课,发布于2016年1月发布的《重温经典第十讲:颜真卿——一个缔造二王之外又一巅峰的人》。
学校官网截图
据中国政法大学官网显示,孙鹤现为该校人文学院艺术系教授,研究方向为汉字、中国书法,同时担任该校艺术经纪研究中心主任。
据央视网·书画频道及公开资料介绍,孙鹤1962年生人,本科就读于河南大学历史系,硕士就读于湖北大学中文系,博士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所,之后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后流动站。著有《秦简牍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中国书法百家档案》(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等。
就在小时新闻记者发稿前5分钟,央视网把她的相关介绍和讲课视频撤掉了。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本文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快捷键ESC
手机浏览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