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字幕错字与字母齐飞,全国政协委员:威胁汉字规范,建议平台硬性约束

[业界动态] 作者: 浏览次数: 23/03/11 14:08

“短视频滥用、误用、错用汉字的问题高发,对广大用户特别是青少年将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对语言文字的规范认知与使用构成了巨大威胁,建议给予短视频平台制作、发布、使用语言文字以硬性约束。”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北京市委副主委、希肯国际文化集团董事长安庭的建议引起了大众的关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事实上,不规范用字问题自短视频流行之初就存在,到如今该现象愈发泛滥,日益成为一个公共话题。比如,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钱不说钱,说成“米”,警察不说警察,说“帽子叔叔”,就连常见的“最”字,也经常看到被“蕞”代替。最离谱的是,一段短短十几秒的视频中,从标题到画面文字,往往会同时出现错字、同音、同形、拼音等变体表达怪象。
安庭告诉新黄河记者,大量短视频高频次出现错别字,会给全社会一种错误的示范,此类短视频有的转发数以万计,点赞量更是高达几十万次,影响力不容小觑。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著名翻译家林少华在接受新黄河记者采访时也认为,网络流行文化的风生水起进一步稀释了语言的文学性、诗性、经典性和殿堂性,加速了语言的口水化、粗鄙化、快餐化以至打情骂俏化,“是时候关心语言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短视频用字怪象
“工作时间久了,会总结形成很多约定俗成的规律,在短视频生产过程中会主动规避一些字眼,以免被短视频平台的算法限流。”杨先生在北京从事短视频内容运营等方面的工作,他告诉新黄河记者,他和同事们在工作中会谨慎使用“极限字词”,比如“最”“第一”等,再就是尽量不使用跟医疗健康相关的词汇,比如“病”“手术”等,还有一些涉及时政、宣传推广相关的词汇也尽量不出现,他认为平台对该类词汇都比较敏感。杨先生表示,如果短视频中出现上述相关的字词,他们往常通过使用拼音、表情包、符号或者同音词等方法来代替。
新黄河记者随机浏览几款短视频APP发现,一些文字使用不规范的情况,经常存在于短视频的标题文字、画面文字、评论文本等内容中,除了有错别字,还有使用同音、谐音、相近文字,拼音、数字、符号、字母等不同情况出现。最常见的比如:“钱”说成“米”、“直播间”变成“Z播间”、“带货”变成“D货”、“最长”变成“蕞长”、“福利”变成“FL”、“省钱”变成用“钱”的表情符号表达等。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济南的王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孩子正在上小学,也会经常刷短视频,一方面会通过短视频学到一些简单词汇,对造句、写作文有一定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孩子观看的短视频质量普遍不高,会经常出现字词使用不规范的情况,确实对孩子的学习造成一定困惑,孩子本身还没有很强的辨别能力,有时候不知道哪个标准是对的,只能尽量少让孩子观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 5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短视频已成全民化应用。截至 2022 年 12 月,短视频用户规模首次突破十亿,用户使用率高达 94.8%。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中小学生短视频使用特点及其保护》调查报告,有65.6%的未成年人使用过短视频,其中活跃用户占20%。
怪象背后的成因
短视频滥用、误用、错用汉字的问题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安庭认为,一是,短视频的制作者人为规避敏感字,故意为之;二是,短视频的制作者为博取关注,故意为之;三是,短视频制作者受限于制作水平(对语言文字的掌握有限)、制作成本(时间成本与人力成本有限)、制作方式(字幕往往由软件自动从语音生成),无意为之;四是,短视频平台受限于技术水平(自动审查软件难以发现)、审查成本(人工审查成本高)造成疏漏;五是,短视频平台出于吸引流量的考虑,与制作发布者心照不宣、将错就错,长期默许这些显而易见的错误长期存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从事短视频工作的杨先生分析认为,创作者现在主要在揣测平台的推荐机制,担心一些敏感词汇影响作品的流量,不得不使用“变通”的办法处理一些字词,这其中有一些是“以讹传讹”造成的影响,但是没有人真正去跟平台核实相应的规则,随“大流”比较保险。杨先生透露,短视频创作不像电视台那么严格,在创作过程中,确实会故意犯一些文字上的“低级错误”,这样做会让用户在观看过程中停留更多时间,甚至很多用户为此留下评论,“吐槽和嘲讽也是流量”。
“它(短视频平台)不会给明确规定,就是很泛”,杨先生认为,创作者发布的内容良莠不齐,平台为稳妥起见,对有些内容会限制推送,创作者为了不被“限流”,一方面会主动不使用感觉“敏感”的字眼,再就是玩各种“文字游戏”,这都是无奈之举。杨先生也提到,有短视频平台也发布过类似“规范表达”的说明,只是针对已经出现的情况,倡导创作者规范使用文字,并没有真正澄清、解决问题,对创作者在规范使用文字方面没有真正的约束力。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何规范?
文字的规范使用不是小事,国家法律中也有“推行规范汉字”的相关规定,短视频平台文字使用不规范话题,已经多次引起社会关注。
安庭向新黄河记者表示,在短视频的制作、发布与管理中,用好用对基本的汉字,既是对我们传统语言文字的必然规范,也是对历史文化的守正传承,更是中华文化正确传播的必然要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安庭认为,相关的法律法规与行业标准应给予短视频平台制作、发布、使用语言文字以硬性约束,建立健全包括行政处罚、民事责任在内的惩戒措施。短视频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组织,应督促平台方升级审查技术标准与手段,织细织密针对短视频错字别字怪字的审查网络,技术审查与人工审查并重,严格履行其作为互联网媒体的职责。
同时,健全短视频用户举报机制,对用户上报的存在错字别字怪字情况的短视频,平台方要在限定时间内及时下架,并督促制作者修改订正。短视频平台方,应对屡次犯错的用户建立黑名单制度,依照程度采取限流、下架、封号等惩戒措施。建议短视频平台主管机构应建立“随手传”字幕纠错平台,号召广大用户随时将发现的问题抓取视频静帧(截图),随时上传反馈。核实后给予上报者以相应奖励,并作为追究平台方、制作方责任的手段与依据。
谈到上述问题,林少华教授更是激动地表示,“在语言表达和修辞艺术上,我们可是世界上唯一把押韵、对偶、平仄韵律玩到极致的民族。咱们大家都有可能是李白、杜甫、苏东坡、曹雪芹嫡系或非嫡系的后代,不能愧对这些民族先贤,是时候关心语言了”。
新黄河客户端记者:王立奎 编辑:郑楚翘

点此关闭窗口

快捷键ESC

手机浏览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