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格、句读、标点:从近代报刊到现代汉字标点符号萌芽与发展的考据

[字研] 作者: 浏览次数: 22/06/17 08:50

汉字的书写系统是如何演化的?
为什么中文段落一般要先空两格?
汉语标点符号是怎么发展出来的?
汉语标点,是从西方引进的吗?
……

这些看似很简单的问题,确是很重要的文字学基础。

首先说段前空两格。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上图是2022年6月17日美国白宫官网发布的新闻,明显看到西方行文没有行前空两格的行惯。

传统汉字(清末民初之前)采用竖排从右往左写的时代,同样没有行前空两格的习惯,而在引入现代横排从左往右写书的时候,开始出现了空两格的传统,这大约是与古人的“左冲”一脉相承,古人在写信给长辈时,一般会在信末附上“左冲”二字,意指谓空着信纸的左边,以待批答。

接下来说标点符号。
古代的汉字写作,是没有标点的。
所谓圣人不书,即使《论语》、《道德经》也是孔子、老子的弟子们整理成册(《道德经》的真正作者存疑)。
没有标点的文学作品如何朗读欣赏?

这就要说到汉字中的句读了。
句读,俗称‘断句’,拼音为jù dòu,也称为句逗。

东汉高诱在《淮南子叙》中说:“自诱之少,从故侍中同县卢君,受其句读。”
句:会意字,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是,从口,从两条不连接的曲线,而两条不连接的曲线代表着意识不连接、转到另一件事情上。本义:一个意识的完整表达结束,转换到另一个意识的表达。
读:通逗,形声字,从言,从卖,卖代表着同一事物在行进中的自然转换。本义:同一意识及事物完整运行过程中所出现的自然停顿、逗留、间隔转换。
句读:古时文章以行气核心,文中一口气行完,并表达出一个意思称为一句,在行完一口气的过程中出现诸多的自然小停顿、间隔称之为读。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北宋活字印刷术之前,古时经书多为师徒口口相传,行气压韵的句读方式多为口传心授;北宋之后,书本印刷无断句,读者一般是以句号(。)作为一个句子的终了,相当于现代标点符号的句号;句中语气承转停顿以读号(‘,’或‘、’)表示,则相当于现代标点符号中的逗号和顿号。像这样加注句读的动作,被称为‘断句’又被称为‘圈点’,而圈点并且加上注解或注脚的动作,则被称为‘圈注’。正确的圈点除了可以明了句子和文章原意,可以显现一个人基本的学识涵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上面一条民国时期的剪报,其性质是饭店的广告,我们看到并没有任何标点符号。
说明当现代印刷、排版技术萌芽时期,汉字排版还是遵照古制,没有符号,需要人为“句读”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现代标点符号:1928年的小报上说,茶饭,开始有了现代汉语句号。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上图:1929年12月,《申报》本地新闻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人家欠了一位沈老爷的米,沈老爷去催讨,那户人家说没钱,沈老爷却发现,全家人正在吃“咸酸饭”。沈老爷大怒说,有咸酸饭吃还说没钱还我?老爷现在正饿着,快给我一碗来。那家人赶紧奉上一碗,沈老爷吃了一口,又大怒,咸酸饭里没火腿,算什么咸酸饭?于是让人从家里切了一块火腿来相赠。
从这一条剪报上,可以看到,已经开始出现了标点符号,其中包括句号、正三角、圆心加点、侧红线。
其中圆心加点,相当于大标题,亦即西方中的h1,可谓是“句读”之眼,而正三角形,则是一段之开始。
而侧红线,则有加重之意,至今中国教育公文系统亦还使用此符号,只是不能在现代汉语字库中表现出来,表示遗憾(逐浪公文字库亦支持此符号)。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是另一则剪报,1928年的小报上说,这是新进发明的,原本在四马路五马路上的小饭店,做半夜吃好大烟出来烟客的生意,胜在便宜,“吃着着实可以果腹”。
开始了方形、括号、顿号、圆点,标点符号的展现更加丰富。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又一则剪报,正如《申报》男儿立志吃菜饭,里那位沈老爷所说,能吃一顿咸酸饭,生活还算过得去。事已至此,还是尽可能给自己找点快乐,哪怕是一点点也好。
开始出出豆号、句号并用。

虽然这几则剪报出现时间前后不同,但均属同一时期。

结论:

1、汉语标点符号不是西方符号的沿袭。
2、汉语标点符号还有很大的潜力发掘,虽然标点符号是文字表达体系的外围结构,却是普及文字、塑造文字的重要形式。
3、现代字库应该加强汉语符号的设计。
4、随着UNIcode15定稿(详见字体网《新增4489个字符-Unicode 15即将定稿》www.ziti163.com/Item/2955,汉语字库​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

点此关闭窗口

快捷键ESC

手机浏览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