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字体的由来以及名称的含义

[业界动态] 作者:字体学者 浏览次数: 22/02/07 08:52

隶书简介

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一种传统的重要书体。从此,书法告别了延续三千多年的古文字,字体结构摆脱古文字象形的要求,而更加符号化了。

为什么隶书那么重要?因为在保持美观同时,隶书更方便书写,提高了文字效率,也更加规范。在隶书之前,使用的是小篆字体,我们来看看对比: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从上图可见,隶书比篆书更为简化端正。右侧篆书形式奇古,而隶书是从篆书演变而来,使汉字从原来的单一的笔画发展成为多变的笔画。隶书的用笔特点是点画继承了篆书的曲线美,同时把篆书圆转笔画变成了方折。更多对比可以查看《篆书隶书千字对照表》。

原先的字体更像图画,从隶书开始,成为了更加适合书写,更加端正规矩的字体,这对于中华文明记载传承,当然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隶书来源

隶书来历有个故事,唐代张怀瓘《书断》称:

传邈善大篆,初为县之狱吏,得罪始皇,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损益大小篆方圆笔法,成隶书三千字,始皇称善,释其罪而用为御史,以其便于官狱隶人佐书,故名曰“隶”。

说的是秦朝有个小官,叫程邈,曾当过县狱吏,因他性情耿直,得罪了秦始皇,被关进了云阳狱中。程邈擅长书法,他在监狱中用了十年时间,潜心研究创建出三千个隶字,并把成果献给秦始皇。秦始皇看了程邈整理的文字,非常高兴,不仅免了程邈的罪,还让他出来做官,提升为御史。由于起初程邈官职很小,属于“隶”,所以人们就把他编纂整理的文字叫隶书。

不过这仅是隶书来源的说法之一,并不能确定隶书就是程邈所创。近代考古证实,在战国时期已有隶书雏形。北宋时,人们就发现齐太公六世孙的棺木上有隶书字体,比秦始皇早400余年。北宋《宣和书谱》认为:“若邈者,既知此体,乃自作一家法而上于秦,特以解云阳之难耳。”程邈知道这种字体,整理后献给朝廷,以解自己的牢狱之灾。

古代很多小官吏、书匠经常需要誊写文书,而对于日常书写来说篆书又过于复杂,因此在漫长时期中形成了隶书这种相对简化又端正易认的字体。隶书来源于演变,来源于众人。程邈本身也是小官吏,他知道这种写法,他在狱中所做的主要是整理工作。这是隶书来源的最大可能,否则无法解释考古发现。

为什么称为隶书

现代人经常说,这种字体是“奴隶”创造的,所以叫隶书。这应该是讹传。如果隶书中的“隶”是奴隶,这就明显带有了贬低意味,秦始皇怎么会下令大臣包括他自己都用”奴隶字体“?在古代那么重视名声地位的情况下,这种说法几乎没有可能。

随便翻哪本字典,“隶”的主要意思有三种:其一是本意,附属的意思。其二是指封建时代的衙役,小官吏的意思。其三是被奴役的人,奴隶的意思。

从《书断》记载来看,因为程邈是小官吏,整理创建了这种字体,所以称为“隶书”。“隶”是代表衙役小官吏的意思。

如果“隶书”不是程邈创造,而是他整理的。这种情况下,“隶书”这个名称也是程邈根据流传听来的,那么其中的“隶”就是本意:附属的意思。当时篆书为正体,隶书为附属,代表一种从属关系,这可能是名称原意。

近人吴白匋先生一篇《从出土秦简帛书看秦汉早期隶书》的文章中说道:“可以用这个字的本义来作解释。晋书·卫恒传、说文解字序及段注,也都认为隶书是‘佐助篆所不逮’的,所以隶书创建之初,是小篆的一种辅助字体。”

无论隶书中的“隶”是代表小官吏还是附属意思,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几乎不可能是“奴隶”的意思。

好看的隶书

隶体本身也在发展,隶体创于秦代,定型并通行于汉代,至今仍被广泛应用。隶体的分类过去常依它所含篆书成分的多少而定,含篆成分最多的为秦隶(秦分),其次为汉隶(汉分),再次为今隶。笔画潦草相连的又称草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我并不懂书法,不过在看新闻报道时时,我深深被汉隶打动了,这是汉代熹平石经残碑,字体为汉隶,蔡邕书法。方平正直、中规入矩,并不追求技巧与唯美,朴实刚健,大巧若拙,体现了雄浑汉风时代特点。

历朝历代都有很好的隶书书法作品,这里就不一一展现了。归根结底,隶书不是“奴隶”字体,也不可能是一人创建的,隶书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实际需要而逐步渐变、最终成型的美丽文字,承载这历史文化,它会永远流传下去。

点此关闭窗口

快捷键ESC

手机浏览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