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源远流长,有一条规律“化异为同,化同为异”是什么意思

[业界动态] 作者:匿名 浏览次数: 20/04/24 10:16

汉字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在传承发展中蕴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同时也离不开汉字。

国学大师陈寅恪曾说:“依今天的训诂学标准,凡释一个字,即为一部文化历史。”看得出,中华文化可以延续五千年,汉字也是功不可没,不可小觑。

传说中的汉字是仓颉造的。仓颉是古代黄帝时期的史官,统一华夏后,黄帝觉得用绳索记事远不能满足当时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便命仓颉想办法造字。

有人说仓颉造字的时候,是“天雨粟,鬼夜哭泣”。可见古人对文字的产生有极强的神秘性和神圣性,宋代一些小官亦称仓颉为“文字之神”,后世亦将仓颉尊为“造字圣”。

实际上,汉字只是仓颉创造出来的传说,像汉字这样巨大的文字系统,是广大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创造和积累而成。

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是我们看到最早的较为成熟的文字,距今3200多年。自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甲骨文以来,有字甲骨已累计达十几万片,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无字的卜甲和卜骨。根据 Oracle等书籍的统计, OraCle的单字大约有四五千个。

在战国、秦汉时期,汉字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篆书变成了隶书,楷书也就在这个时期完成了。篆书从古书到现代汉字的隶变是一个质的飞跃。

统一中国后,秦始皇采取了“车同轨,书同文”的重大举措,将繁复的汉字省略,改为大篆。但是,小篆通行不久,民间出现了较为简约、定型的新体——隶书。

随着秦王朝的灭亡,隶书的出现可以说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从历史的舞台上消失,成为当今社会书写字体和书法的第一楷模。

楷书出现于东汉后期,此后楷书才稳定下来。目前我们所用的汉字形体,是在汉代定型的,从汉代使用到现在,已用了将近1800年之久。

从古代一直到今天,保存着大量的古代教人识字的史料,如李斯的《仓颉篇》、西汉史游的《急就篇》,秦赵高的《爱历篇》和胡母敬的《书经》。那时,所有学校都为扫盲教育和提高教育水平提供重要资源。


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规律叫做“化异为同,化同为异”,这是什么意思?

「化异为同」是指将原本形体不同的字用同一笔画表示,如繁体字「马」、「鸟」及「鱼」等,各具四点,分别代表不同的事物,在隶书以前,这些字形各不相同,但在汉字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各种字形均以四点表示,简化后,这四点均以一横表示。

所谓化同为异,就是把相同的形体化为不同的笔画,如烧、然、赤等本来都带有火字,但“然”的“火”却变成了四点,“赤”字也慢慢发生了变化,这就是化同为异。


从古到今,汉字从象形文字发展到简化汉字,经历了多次变革与变革,汉字变得越积越简。

史书记载,秦朝《仓颉篇》博学篇《爱历篇》共有3300字,汉代扬雄的《训纂篇》有53400字,到许慎的《说文解字》也有9353千字。

晋宋以后,文字日益繁多,据唐代封演《闻见记·文字篇》记载,晋吕忱作《字林》共12824字,杨承庆作《字统》共13734字,梁顾野王作《玉篇》共16917字。

唐朝的孙强增字本《玉篇》共有22561字,而宋代的司马光修字本多至31319字,清代的《康熙字典》有47000多字。一九一五年欧阳博存等的中华大词典共有四万八千多字,一九一七年张其昀主编的中文大词典有四千八百八十八字。

随著时代的发展变化,字典中收录的词也越来越多。徐仲舒于1990年主编的《汉语大词典》共收录五千六百六十八卷。冷玉龙等主编的1994年版《中华字海》收录八万五千字。近日,据北京汉字库统计,共有91251个有来源来源的汉字。

因此,我们现在所用的方块,看起来简单,写起来省略,而在实则中一横一竖,都蕴涵着博学之意。

正因有了汉字的积累和发展,才能记载历史,见证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历史记忆,树立起传统文化的典范。

点此关闭窗口

快捷键ESC

手机浏览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