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热播的电视剧《清平乐》,带火了一种书法字体——飞白书。《清平乐》电视剧中,涉及很多文艺知识,比如绘画、音乐、书法等。在真实的历史之中,剧中主人公宋仁宗朝的确很文艺,而且这位皇帝真地擅长飞白书。

宋仁宗:文艺皇帝擅“飞白”
大宋朝以文官治国,所以当时的文艺达到空前的高度。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中,就有6位生活在宋朝,他们的名字均闪耀在中华文化史上——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而且,6位文学大家,全部活跃在宋仁宗时期!

那是一个怎样的朝代?满朝风流,域内皆士。执掌这样朝代的皇帝又是什么样的人呢?
宋仁宗在根本上是个文艺青年,他琴棋书画皆通,特别是书法,擅长飞白书体,笔势飘举丝丝露白,灵动呼之欲出。在他当朝的时候,恰是宋代“尚意书风”的开端,在他身边出来苏轼、蔡襄这样的“宋四家”式的书家,更有欧阳修、文彦博这样擅长书法的大臣,看来想不喜欢书法都不行。
在《清平乐》中,官家到曹丹姝住处,正在练字的曹皇后自谦说:“总是写不好。”宋仁宗微笑道:“《女诫》不适合写飞白。”于是提笔挥毫,写了一幅字。对于宋仁宗的飞白书,欧阳修在《归田录》中就有描述:
仁宗万机之暇,无所玩好,惟亲翰墨,而飞白尤为神妙。凡飞白以点画象形物,而点最难工。

欧阳修对宋仁宗的飞白书式敬佩的,他曾写下这样的故事:在治平四年夏天,欧阳修即将前往亳州,在汝阴途中朋友家看到一本书,让他肃然起敬,不敢仰视,这书就是宋仁宗亲笔书写的飞白书。
飞白书是怎么回事?原来是刷墙得来的灵感
据历史记载,飞白书是东汉大书法家蔡邕偶然创造的:因为蔡邕在当时极有书名,汉灵帝让他书写《圣皇篇》,蔡邕便带着所写的作品到洪都门等候觐见皇上,在此时他看到工匠刷墙时飞白的痕迹,忽然悟到这可以运用到书法创作中。回去后他试着写了一下,果然效果不俗。
这种书体之所以成为“飞白”,是因为“取其若丝发处谓之白,其势飞举为之飞”(黄伯思《东观余论》)。
可以看出,这种书体的命名,和它的表现方法有关,张怀瓘在《书断》中将它和篆书、隶书、章草、草书等并列为“八体”,这其实时不太严谨的,它不像楷书、行书那样时一种字体,而仅仅是一种表现形式,它可以是隶书,也可以是草书或者行书等。
飞白书有什么特点呢?说白了就是在线条之中留有空白,使得线条显现出苍茫、劲道、老辣的气质。这种线条无疑给书法作品带来更大的表现力与欣赏宽度。
历史上“飞白书”并不少见
严格意义上讲,飞白作为一种变形形式,在许许多多作品中都出现过,陆机的《平复帖》、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等等,尤其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巨幅大轴作品的出现,王铎、傅山、徐渭等都非常擅长飞白。
历史上出现的“飞白书”创作高峰主要在北宋时期,据清人撰写的《飞白录》统计,历代飞白书家、自汉至清有87人,宋为30人,为历代之冠,这可能就得益于 “飞白”爱好者宋仁宗等几位皇帝的提倡和身体力行。
在爱擅长飞白书的作者之中,有个很特别的人物,只要是提起飞白书,一般都会提到她——武则天,就因为她亲自撰文并书丹的《升仙太子碑》这个飞白书经典之作。其实在唐朝,唐太宗李世民也很喜欢飞白书,李世民所写的书法经典名碑《晋祠铭》的碑额,就是李世民亲笔书写的飞白书。
结语:飞白虽好,可得慎用
飞白书受到如此多书法家的喜爱,但在我们创作作品的时候可不能过多使用。因为飞白一多,作品会显得燥。书法讲求内蕴,尤其是以二王为主流的书法风格,造成我们书法更多的是追求温润平和之美,如果线条过于枯燥,就失于荒率了。
倘若偶而在线条中加些飞白,会有出其不意、增加苍涩的感觉,但飞白虽好,可得慎用,否则容易得不偿失。
原文来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4870006986307381&wfr=spider&for=pc
快捷键ESC
手机浏览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