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善本刻成书-从逐浪书海棠居书刻本字探秘中国古代刻本用字及出版特点研究

[官方新闻] 作者:汪洋 浏览次数: 20/03/21 13:49

作者:汪洋 易子房(逐浪字库团队)

中国人的出版情结

提到出版,中国人都会提到四大发明,分别是:

  • 印刷术
  • 火药
  • 指南针
  • 造纸术

其中印刷术与造纸术,都是围绕着出版行业。

早在西汉,《报任安书》中,就有这样的文字: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此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而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则将书的意义提升到了更高的理论层级。

即使在当代,通过淘宝筹款出书、以及民间宗谱制造事业,依然层出不穷,可见中国人对出版著书的关心和热忱。

中国古代的出版,主要分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篆刻等类型。

由于活字印刷需要技巧较高,而古代封建集权时代,对于书籍出版有一个字的“官方制版—认证—民间刊印”过程,如同今天的电影拷贝需要认证才能公映一样。

在普罗大众中,书籍印刷需要低成本、高保真、统一制式的发行,雕版印刷无疑是最好的方法。

这就造成了雕版印刷术是最受普罗大众喜爱的一种出版形式。

后人对雕版印刷术的称呼,有人称为:雕版、也有人称为刻本、以及称为书刻,概而言之,基于统一的刻本的创作。

现多数学者认为雕版印刷术初始于唐代,也有人认为是始于隋代,行于唐世。

隋唐两代相传,不影响学术的研究。

史料关于唐代民间刻书卖书记载甚多,五代冯道令国子监雕印“九经”,是官府刻书之始。宋代雕版印书风行,有官府刻书、家塾刻书、书商刻书。元、明迄清,虽出现木活字、铜活字等多种活字印刷,雕版始终居于优势,并发展了彩色雕版套印技术。早期的雕版印刷工艺十分简陋,一般只是单页小型的印刷品,如一首诗、一幅图画等,后来随着雕版印刷工艺水平的提高,才出现了印刷大篇幅的印刷品。流传下来的刻印古籍,有的没有序跋,或者虽有序跋而未署年代,版心也未刻写刻工姓名,亦不见藏家著录。在刻本也大致分为宋刻本、辽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

宋辽金元明清六代刻本特色分析

宋刻本

北宋早期刻书多用欧体字,后来逐渐流行颜体。南宋以后,柳体字日趋增多。从地区刻本看,汴梁和浙本多欧体,蜀本多颜体,闽本多柳体,江西本欧柳间而有之。
自明代中后期以来,宋刻本一直受到学者、藏书家的特别重视。到了明朝,宋刻本尤其是善本已值一页千金。据统计,今天在整个中国所能找到的宋刻本,总量不会超过1200部,多数已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只集中在少数几家大型图书馆,遗失民间的极少。其中,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500余部,北京大学图书馆150余部,上海图书馆200余部。
宋版之美主要在于字体、版式。事实上,从现存临潼区图书馆中的西山先生真文忠公读文章正宗二十卷(图1) 的雕刻技术来看,印刷术已相当成熟。从目前留存的北宋版和南宋版中的名品看,几乎都出自擅长书法的人之手。宋本用墨精良,一般浓厚似漆,刀法精致认真,字画丝毫不苟,不失原来书写手笔神韵.


图1 西山先生真文忠公读文章正宗二十卷

辽刻本

1.辽刻的书,传本极少。究其原因乃是辽国书禁很严,“有将书传入中国者,法皆死”。故辽刻在古籍收藏中极为珍贵。

  1. 辽刻《大藏经》,亦称《契丹藏》,很有名。后高丽刻《大藏经》,即由《契丹藏》出。今《高丽藏》尚有存者,根据《高丽藏》,亦可略知《契丹藏》的梗概。
  2. 近年山西应县木塔发现辽代刻本、写本经卷和佛画多件,还有最早的刻本《蒙求》。

金刻本

  1. 金刻本流传于世的比辽刻的多,因金人无禁书出国之律。金刻的中心地区只有平水县一处。平水在今山西境内,地处偏僻,兵事难以波及,故有坊刻行世。
  2. 平水书坊著称于世的,有晦明轩,南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年),刻《经史证类大观本草》三十卷,南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刻《丹渊集》四十卷、《拾遗》二卷、《附录》一卷;又有中和轩,南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年),刻《道德宝章》一卷。
  3. 此外金刻有《孔氏祖庭广记》、《李贺歌诗编》四卷、元好问编《中州集》十卷、吴兢《贞观政要》;北京图书馆藏有《周礼注》十二卷,《释音》一卷,《新修累音引证群籍玉篇》三十卷,《壬辰重改证吕太尉经进庄子全解》十卷(宋吕惠卿撰),《栖霞长春子丘神仙磻溪集》三卷(金丘处机撰),《南丰曾子固先生集》三十四卷,《刘知远》十二卷。

  4. 据《萧闲老人明秀集注》《南丰曾子固集》《玉篇》和《集韵》(北京图书馆藏)来看,字体近于柳,字画结构瘦俏有神,起落顿笔,横轻竖重,结构抗肩,颇似魏《张猛龙碑》字体。

元刻本

  1. 元代刻书字体,初期犹有晚宋和平水遗风,字体也接近。赵孟頫仕元后,其书法隽美秀逸,为世所重,临摹赵字成为风气。刻书字体也不例外,也有的是在欧体的基础上加进赵体的成分,结构和点画更流动、灵活。岳氏《九经》仿宋刻本的欧体字却更肥重。也有特例,江西南丰丁思敬刻《元丰类稿》,渗入颜体字的味道。还有用行书的,如日新堂刻《伯生诗续编》,广信书院本《稼轩长短句》(图2)等带有行书味。元刻本字体仍用颜体,却比南宋时刻本的字瘦一些、圆劲一些。话本、杂剧也用颜体,但比较粗率。元平水本的字体比金平水本更近颜体,更挺拔。大多刻的《歌诗编》却是欧体字,接近蜀刻小字本的字体。另外,元刻本中多简体字和俗字,官刻、家刻中较少,经史文集中较少,坊刻和话本类书中较多。


图2 广信书院本《稼轩长短句》

明刻本

  1. 明代刻书机构比唐、五代、宋、金、元更多,是中国出版事业和印刷技术发展的极盛时代。官刻本中有内府本(包括经厂本)、国子监本以及其他中央机构和地方官刻的书帕本,还有介于官刻和家刻之间的藩府本。
  2. 明代各时期刻书略有不同,前期黑口白绵纸,中期白口仿宋字,后期白口长字避讳,前后期变化较大。
  3. 明中叶是指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前期。屈万里和昌彼得先生在《图书版本学要略·鉴别篇》中说:“正德中叶以后,覆刻宋本之风渐盛。”明中叶时期的字体,不论是复刻或者新雕,都极力仿南宋的浙本,改用欧体,但又和南宋的浙本不一样。南宋浙本的欧体是书写体,很逼真,从艺术上讲似乎比嘉靖的方板整齐要美观一些。

清刻本

  1. 清刻本分为官刻本、家刻本和坊刻本。其中官刻本即内府本,刻书多为殿本,校刻精致,纸墨上佳,堪与宋刻本相媲美。清初期刻本,字体仍是明代末期的风格,字形长方,直粗横细。清代刻本的装帧形式,最通用的是包背装和线装,宫廷刻书兼有经折装、蝴蝶装和包背装。现今流传的古籍大部分是清刻本。其中,乾隆前后所刻精刻本受到学者重视,有不少被列为善本。
  2. 明清两代,藏书家以抄书为业的很多,往往竭尽平生精力,互相假借传抄,手校眉批丹黄满卷。这样的书,不但文字内容足可珍贵,即其手迹亦颇见重于世,凡得之者,无不视为善本。明代抄本,纸张墨色和刻本相同。印格的颜色,除《永乐大典》(图3)用朱画格外,一般多为墨格;万历以后则多用蓝格或红格。如在故宫博物院所见傅增湘旧藏明抄本《新刊监本册府元龟》,存250册。竹纸,蓝格,半叶11行,行24字,四周双边,白口。《文苑英华》残存25册。白棉纸,蓝格,半叶12行,行22字。字体不完全一律,但都自然流利,有的颇有《永乐大典》韵味。


图3 《永乐大典》

当代刻本字的学术研究与生产构建

计算机时代,如何实现刻本字的文化传承,是一个新的课题。

进入20世纪以来,刻本字涌出了几个高潮。

民国时期

工业时代文明,催生出了一代的铅刻本字,以上海、广州为中心传播。

建国后

以上海字研厂为中心,发展新刻本字(可于www.ziti163.com字体网搜索“字研”、“上海”等关键字)查看)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21世纪20年代

当代刻本字出版,在中国大陆地区,涌现出了一批积极的厂商。

其中包括:逐浪字库,其出品的“海棠居刻本字”,以古代徽州善本、湖南茶陵刻本为基础,其中包括婺源朱氏、湖南阳明学派书系文本为基础,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其它包括方正、汉仪有一定的尝试。

应用背景

中文字库古籍字体的未来发展

  1. 古籍、刻本字体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常见了。哪怕你不经常逛书店,饭店菜单、电影电视剧海报、接头散发的广告单,都可以经常看到他们的身影。我个人将国内古籍、刻本字体分为两类:一类追求旧时代字体风格特征,同时适合现代印刷排版的,如方正清刻本悦宋、方正宋刻本秀楷;另一类,忠实还原善本中刻字形态的数码轮廓字体。大众对字体设计的需求不会拘泥于一种或者几种设计风格,所以字库厂商还需要设计出满足不同层次受众的字体。于此同时,相较于“宋黑仿楷”这四类传统字体,目前古籍、刻本字体种类较少,未来中文字库在古籍字体设计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2. 为适应现代印刷排版需求,设计古籍、刻本字体,简单的复制原有字形可能效果并不理想。再如,哪怕设计者一心想忠实原版,百分之百复刻原有字形,这也是相当困难的。如下(图4)某书刻字体是依照《攻媿先生文集》与《毛主席诗词三十七首》中的字形设计而来的,当把文集拿来,用高清扫描仪扫描放大,在电脑上逐一查看细节,效果就是下面这个样子。两条横划均存在墨迹不匀,边缘不清晰的现象,笔划交叉处交代不清楚,撇捺似乎有墨迹晕染加粗的嫌疑,如何做修改,这也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不同设计师数码化字形轮廓的结果自然会不尽相同。

    (图4) 左为《毛主席诗词三十七首》中的“夫”字 右为某书刻字体
  3. 此外,古籍刻本中的字,虽然旧笔形字居多,要想制作满足现代繁体字编码要求的字库,也会经常遇到字不全的现象,而设计简体字编码的字库,缺字的困扰则更加严重,设计师只得重新设计缺失笔画,搭建出具有古籍神韵的简体字形。

应用方向

  1. 现在的文字,无论是那种类型的,基本都是为广告设计而设计的,完全没有古人创字时的睿智。城然,我们在了解一家店的时候,第一印象就是招牌字体设计上面描述的框架内容,了解店家的经营服务项目,所以招牌字体设计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有一块醒目的招牌,那么路过的人们就会很快记住你的店,排版固然重要,但是没有相对应的字体衬托无疑也是失败的。现如今,人们似乎对于刻本字体情有独钟,或许深知每一个字都蕴含着制作者的情感,在这个急剧发展的时代,很多产品都来自机械化的生产,因此,一些类似手工制品的的产品更加显得珍贵。

逐浪书刻体小析

元版多用赵孟頫体,
明代前期则沿袭元而多用赵体;中期则是仿宋,即仿照前述宋代刻书的硬体,横轻竖重,笔画硬直,结构方整的匠体字;
晚期则字形变长。
清代康熙、乾隆多写刻本,而硬体则前期基本沿袭明代,后期则字形略为圆滑、小气。
目前我们所见到的《康熙字典》的字头,即是软体的楷书字。

逐浪海棠居刻本字是一款仿古的刻本文字,以楷书为表现形式,
创作原则:
勾画,最后收笔上平,尖点切去锐角,符合雕版制作工艺风貌。
横竖交接处,有较尖锐的隼卯结构。
细横,较参照字粗两个单位。
多有切角,每字有1-2笔又保留尖角。
求平和,不要陡峭,如“浙江民间书刻体”之“七”字勾处收笔峭峻逼人,非良字也。

来自江南名家海棠居精心创作,做到每一笔都有灵魂与精神。

点此关闭窗口

快捷键ESC

手机浏览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