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米片的清香与新安故里的祭祀蒸尝—记婺源老家的中元节

[字研] 作者:三江堂主 浏览次数: 19/11/05 17:29

写在前面:这是字研君创作的第九篇创作, > 原本是想在2019年中秋节前发出来的,但人过于悲伤,未能写出。后又遇国庆,也无力写成,最后在2019年的西方“万圣节”看到今人被商家诱惑纸醉金迷,最终促使我写成。> 虽然是一篇回忆小文,背后却有深刻的文化、语言、文字、文化内涵 > 。

u=1086364906,4260784433&fm=15&gp=0.jpg 这是夏秋相交的季节,碧绿与浓妍已经逝去,只有大地上一片苍黄,还有野外坚强的青色。 那是孕育了果实之后的坚强,如同养育一群儿女长大的老母亲额头,带着苍黄却不失明亮。 勤奋的农家,早已收割完早稻,晚稻在田中也开始包浆,收割的气息和晚稻花谢的芬芳杂交着,蝉的叫声也越来越浓了、早上的露水可以滋润着喇叭花开得鲜艳、太阳还热却又能尝到鲜果的甘甜,那就是我儿时最喜欢的中元节要到的气象。 “娘! 娘! 娘! ……” 刚下课的小学生,斜跨着书包,脚还没跨过篱笆小院的门,就一路叫着。 进屋就看到灶台边烟雾中忙碌的娘,张罗着清香的美食,快手端出一份,叫我趁热吃。 没错,这就是老家的七月半。 新安故里的儿时,清明粿、端阳粽子、气糕、爆米花、过年切糖、酥月、糯米子糕、糊羹、肉果,构成了每个孩子的味蕾。 而最具仪式感,占据我记忆的,是中元节的美食,老家称它这是新米片。 采当年新米,磨成米浆,再加上稻灰碱化,放在柴火大灶中,蒸熟出来。 切成薄片,蘸着青椒水、香油。 娘的新米片,做得比别人家更好,选用最好的新米、细细除去杂质、水泡过夜,灰碱也是亲自烧制。 家里还有一套漂亮的木模,每块新米片如碗底大小,印上精美的花纹,可赏可食,自是珍馐。 不同于其它季节,中元节处于夏秋相交,属于农忙中的忙中抽闲出来的时间。 刚完成夏日的收割,还要入晾晒、入仓,又对秋季作物进行了一番除草劳作,才能抽出这宝贵的时间。 加上这个季节异常炎热,也不会有邻里互相串门帮忙,整个炊制必须是主妇一个人完成。 所以,每到中元节,我有一个任务,是帮外婆端着一碗碗碧绿可口的新米片,送到邻居亲戚家,请大家尝个鲜。

22.jpg 我们的民族来自历史传承,每一个节日都有不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 中元节来自我们祖先黄河流域的耕作文化,祖先们在秋天开始捕猎之前,将收获的第一份猎物先行祭礼,从而祷告祖先能够保佑这一年收获丰收。 随着农耕文明的到来,则将这个季节作为收获果实,先行奉祀祖先,作为秋祭之中最重要的仪式,一直传承下来。 “嫡后嗣续,祭祀蒸尝,稽颡再拜,悚惧恐惶”—早在南北朝时,就建立起的祭祀制度,随着历代流传,无论是经历战事、纷争、南渡、西填、南谪,深深 铬 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中,无论后来的子民是否还记得其渊源,基因却永远固定在其中。 所以,新米片,哪怕简朴到清蒸米糕,必须是配着菜园里新摘的青椒切末佐食,却是农家最丰盛的仪式,是食为天的最乡土体现。 90年代的偏远乡村,除了能找到几本小儿书,少数人家茅房里几张旧语录纸外,并没有更多的读物。 但这不影响外婆把这样的文化传承给我。 她没有读过书,却能将自己看过的戏、听过的典故、经历过的人事,一一展开和我讲解,告诉我要成才、要精忠报国、要孝顺、要贤 和 。 我很幸运的接受了中国传统礼教的熏陶与传承。 外婆也把这个季节过成了祭祀之节,按照古法“女不主事”原则,指导我将新米片在院中摆好,口授我祭祀礼仪,只有完成了祭祀蒸尝之后,我们才能品尝和分食。 这让我从小就成了家中主事的,故,说文解字有说: 从儿从口,主持祭祀,称为兄也。

333.jpg 很多年过去后,有时遇到故人,也会问起家乡还会做新米片吗? 或答: 没有,或答: 那有什么好吃,市上包子、水饺、零食多了去。 我只黯然沉默,他们不知道这在婺源老家,意味着什么。 黄河流域的文化,渡江南下,在安徽、江西、浙江一带的山区保留了最初的基因,并久远的流传下来,可以说,没有徽州文化,就不会有接下来南传的客家文化,也不会有更远的闽南、南洋文化。 当然,老家也没人种早稻了,原因是只种一季晚稻“口感”更好、“产量更高”。 老人们会说: 早稻是最益人的,谁也不会去深深品味这句话背后的文化、科学份量。 新米片的工艺也大多失传,很多人甚至听都没听过,而借助现代冰箱冷藏发 酷 等工艺的灰汁粿,在婺源城饭店里还是能品尝到,风味自然逊色很多。 人们甚至不知灰汁果的“灰汁”是指何物,而误写为“灰子果”,以为粿为灰色得名,缪误大矣。 今天的中元节,人们都通俗的称为七月半,甚至庸俗的称为鬼节,既不会缅怀先人,也不会感念一粥一物之艰辛。 须知我们的祖先,把生与死是看得很大的。 字,是手持肉的意思,当华夏民族进入农耕时代,蒸制的面食、米粿取代了用人和动物宰杀的野蛮,而祭字也相应有了新字形。 :陈也,卧之形,尸位素餐,只有死去的人才能坐着,祭祀时童子尸位陈列(今天鄂湘岭南还有这样的习俗,即在祭祀时小儿作为象征用于引路、开启仪式等)。 :从儿从口,主持祭祀。 :韦束之次弟也,代表了先人的生活用品。 这背后的文化,值得我们传承。

【应要求发布证明文字】

点此关闭窗口

快捷键ESC

手机浏览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