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婺源徽系口音探究古韵以及中原文化的南迁之路

[字研] 作者:三江堂主 浏览次数: 19/08/22 07:48

psb.png

稍懂汉语文学的人都知道,汉语的古音和今音是不同的。

我们来看一首朱熹的诗: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上面诗中,其中成、轻、声是韵脚,用现代语音读:则是:en\in\eng,其中“轻”字似乎明显不同的读音,古人讲究诗韵相符,读起来朗朗上口,怎么会犯这么低端的错误呢?
其实,这就是古音与今音的区别。
如果换成婺源徽州韵语,则读为:sheng\qiong\sheong,其中“轻”字的读音约近“穷”的声音,则成、声,也都带ong音,则系同韵。

语音版本:



-------------------------
同样的音律问题,还体现在”间“字上。

这是民国才子张恨水的一首诗:
一片风沙响,奔车抵故关。
古人原怕别,壮士不期还。
大漠空残照,长城跨乱山。
悲笳何处起,只在有无间。

其中响、关、还、山、间是韵脚,但“响、关、还、山”与“间”在现代汉语朗读体系中完全不同音。
那么婺源话是如何读“间的呢:
中间,读为:zhong guong,口语约为:中关心
那么,间字古音到底是什么呢?
按流沙河先生的考据,所有的字都有借音之说,间字会不会借用“关”音呢?
这从古汉字的形式上来说,是完全有可能的。

我们来看此二字的繁体:

間關

22.jpg



事情到此一切就豁朗了,此二字同属“门”字部(注:此处的门字,不是读今音“门”,而是近乎山的意思,以ong音结尾)。

所以,这里用“间”显然符合韵脚。
所以不学方言,或方言不精通的人们理解或朗读此诗时,就会略显吃亏了。

(所以,还生活在婺源这座中国古音活化石中的人们,千万不要以婺源口音为土, 要知道三百年前这是当时的“京音”)。


这样看来,婺源古音显然更符合平水韵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福建、闽南人脉认为自己口音是古中原音的原因,翩翩以为正统。
事实上,古中原历次衣冠南迁,  婺源为中心的徽州一带是最重要的中转地,所有文化都要在长江中下游的群山间进行消化,然后南透。
一则古代长江中下游以南,被称为极偏地区,非”中华“所属。
二则古代江南事实上是以江南西路为中心的盛统之地,至于苏杭地区作为江南代表是清中期以后的事了。


点此关闭窗口

快捷键ESC

手机浏览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