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北宋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大大提高了文献资料(最早是佛经)印刷速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中国的活字印刷,比西方谷登堡活字印书早约400年。
活字印刷刚发明那会用的是泥活字,胶泥刻反字,每字一印,经火烧硬而成泥活字,并用它们在两块铁板上交替排版和印刷。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称此法“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泥活字受限材料,字体边缘相对比较圆润
元代《农书》作者王祯是公认的木活字发明者,相对于泥活字需要烧制,木活字的制作更加灵活。自元朝初年王法懋始至当代王超辉(1955年出生)为止,已传承了14代,计800多年的历史。东源村的全套木活字印刷技艺,和元朝农学家王祯《农书》中的记载不差分毫,完整地再现了中国古代活字印刷的传统工艺,原汁原味,具有极高的历史人文价值。该村是目前国内唯一的木刻活字印刷村。因为在当地一直都有为家族修族谱的传统,一般每隔20年,每个宗族就要续修族谱,所以当地木活字印刷的全套技艺得以流传至今并仍在使用,绝无仅有,堪称远古印刷术的活化石。
目前东源村及附近村落有近百人专门从事活字印刷,但掌握书法、雕版、口诀等木刻活字印刷全套程序的传承人仅11位。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这项古老技术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让世人再次把目光聚集到这濒临灭绝的手艺上。
木活字印刷的第一步,就是刻字。因为是拓印,木活字的刻出来的都是阴文(反字),初学木活字的工匠,至少练习5年的时间才能写出一手漂亮的老宋体反字。
刻完一个个字模,印刷前还有一项重要的工序是捡字。木字粒常用的有500个左右,叫出俗字,加上不常用的入俗字共有3000多个。这些字按字典的排列顺序,放在字盒里,因为木活字是反字,一般人很难分辨,没文化的干不了,生手也干不了。
捡字歌
君王立殿堂,朝辅尽纯良。
庶民如律礼,平大净封张。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数支春。
疾风知劲草,世乱识忠臣。
士穷节见义,国破列坚贞。
台史登金阙,将帅拜丹墀。
日光先户牖,月色响屏巾。
山叠猿声哨,云飞鸟影斜。
林丛威虎豹,旗帜走龙鱼。
卷食虽多厚,翼韵韬略精。
井尔甸周豫,牧事参军兵。
饮酌罗暨畅,瓦缺及丰承。
玄黄赤白目,毛齿骨革角。
发老身手足,叔孙孝父母。
来去,上下,内中,半杂。
这150字检字口诀,听着像戏文的古语,是因为里面囊括了大部分汉字的部首,便于记忆,就像中药的《汤头歌》成了检字工人的法宝,传承了将近千年。尽管木活字印刷步骤看起来简单,但刻字有刀法,检字有口诀,排版有格式,印一张木活字可没那么容易。
木活字的木材是棠梨木,南方潮湿,木活字不开裂非常重要。印刷用的是徽制烟墨和宣纸,木活字现在使用的范围主要还是在修族谱上,族谱的基本要求,就是传承,用棠梨木和宣纸做的木活字印刷虽然昂贵费时,却能保存长久,木活字制作现存最久的族谱有400多年。
这种古老的活字印刷术至今在瑞安市传承和使用。
一位老技师正在雕刻木活字。雕刻这一整块70个木活字大约需要一天的时间,要用到6、7种不同的刻刀。
一位老技师正在雕刻木活字。雕刻这一整块70个木活字大约需要一天的时间,要用到6、7种不同的刻刀。 新华社记者徐昱 摄
一位老技师正在检查雕刻的木活字。
48岁的吴魁兆正在雕刻木活字。他从16岁开始从事活字印刷,是几位老技师中年纪较轻的。 新华社记者徐昱 2010年11月23日摄
54岁的王龟龄正在雕刻木活字,他从事这个行业已经有30多年了。 新华社记者徐昱 2010年11月23日摄
夜色中两位老人仍然在认真地雕刻木活字。 新华社记者徐昱摄
东源村从事木活字印刷的几位老技师(左至右):58岁的张益铄、48岁的吴魁兆、55岁的王钏巧和54岁的王龟龄。 新华社记者徐昱 2010年11月23日摄
老技师们从已有的数千个木活字中翻检出制版需要的活字。 新华社记者徐昱 摄
快捷键ESC
手机浏览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