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同谢培元一起设计印刷字 所属栏目:中文创造 19年07月29日 标签:

活字字稿设计与日本本顿雕刻机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引进了日本本顿字模雕刻机,彻底改变了手工在铅坯上刻字,然后制作铜模,再浇铸铅字的传统工艺。有了雕刻机,就需机器雕刻铜模用的锌版,才能来操作机器刻字。为此,我国就有了活字字体设计工作。最初出现在北京,然而论设计实力,影响最大的还是在上海。

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的活字字体研究室成立于一九六0年。在过去,与外界完全封闭隔绝的革命年代里,一直在默默无闻地进行着印刷活字的研究设计工作。我一九六一年刚进研究所不久,所长朱文尧就多次对我们宣布纪律,

他说我们设计的字稿,平时要妥善保管好,一张都不能外流,那怕废稿也不能倒进垃圾箱,这是铁的纪律。为什么?原来我们的字稿设计纸,完全模仿日本字稿要求而设计的。是专门为雕刻机描头制锌版用的。字稿纸的大

小,按机器雕刻五号字大小要求制作。也就是49毫米一个字大小,整副字完稿后,再贴在12个字一张的字稿底板纸上,每字进行十字线重心定位。然后由上海照相制版厂制作成锌版,并打印二套锌版黑样,交字模二厂雕

刻铜模。字模二厂再将锌版载取成十锌版,才可上机操作。顺便提一下这一副字锌版,一共只打印二份黑样,然后一块十二字的锌版被肢解散了,所以这两份黑样完全可以当作原稿,说它下真迹一等,一点也不为过。

记得我们的宋二体设计好,就由钱惠明去北京请叶圣陶部长审批,后觉得细,回上海后,立即组织力量加粗。现在的宋二原稿已不再是当初细的宋二原稿。幸好当初加粗原稿前,把细宋二原稿照相制版,留着一套锌版黑样。

雕刻机用每块锌版上的汉字笔画,向下腐蚀进47微米深,这样雕刻机描头可靠着凹下笔画边缘进行描画,上面旋转的刻刀就进行同步雕刻。只不过下面描划幅度大,而上面的雕刻刀按比例缩小,用极小的动作在刻。

活字室最初设计字体的字稿纸,就是根据以上要求而自己重新设计的。在49毫米的方框内,用细线画出纵横24方格的设计字稿,然后照相制版,用淡兰灰色油墨﹝拍照制版不感光﹞印制,这字稿用纸,还是芬兰进口的记得当时,在市百一店四楼文具部有买。约27元一筒

4.jpg

我们设计的字稿,就是专为雕刻机描头,在字模锌板上描走笔画而做的锌板。图中旁边紫色的就是锌版。

5.jpg

6.jpg

这四种字稿,都用芬兰进口绘图纸制作,是半透明的设计字稿纸,这种绘图纸在工厂里是制机械制图,晒兰图用的。而我们用它,因不用灯光,可以直接将空白字稿复在上面,进行铅笔稿修改。缺点是填墨以后需用熨斗炀平

才能描白修整用。除去这四副字,以后设计字稿就通改用胶版纸了。而进入八十年代,看到日本,台湾设计字稿也改用胶版纸卡设计。应该讲,字体设计,除了字稿纸及其他使用的工具,如三角尺,直线笔等等的专业工具,全世界的字体设计界都是相通的。

7.jpg

     
 图示日本写研,森泽设计字稿用纸,左下印研所设计字稿纸。注意都用兰灰色的细线格子印

     
     
     

     
     
     
   

     
     
     
     
  字体设计与《印刷活字研究参考资料》

活字室在成立之初,就已请人翻译日本字体设计方面有关资料,给每个设计人员参考,并在内部用钢版刻蜡纸,在油印刊物《印刷活字研究考参资料》上发表。这一套内部刊物可惜只出了九期,就因文革而中止了。这九期资

料总结了印研所在开展字体设计中的研究成果,有的设计理论还是首次提出,其中就有谢培元的第二中心线设计理论,影响是很大的。

8.jpg

9.jpg

0.jpg

1.jpg

这短短的九期资料,也充分说明了我们的研究工作在朱文尧所长的精心领导下,短期出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其中除了谢培元用笔名,平野初伏,发表的第二中心线设计理论外。还有如何灵活套用偏,声旁设计规范的文章。按

领导布置的要求,我同许柏康也写了黑体勾线工作体会文章,对黑体设计喇叭口作了分析说明。应该说大家的工作热情始终高涨,科学设计研究氛围也是很浓烈的。

     
     
     
     

     
     
     
 佐藤敬之辅    
视觉错觉在字体设计中的应用    
     
     

     
     
 

 

佐藤敬之辅是日本当代字体设计专家,他在字体没计中,提出因视觉错觉而引起的一套设计理念,给我们工作带来很多方便。尤其对刚进入这个领域从事设计工作的人,是必需知道的。例如同样粗细笔画的二根线条,横笔画

明显粗。这就就决定了黑体字设汁中,横就要比竖细、。一个字中横笔画多易见长。反之,直笔画多易见宽。另外,并列的两个口字的空间,右边的空档要大于左边、同样上下紧挨的二个空隙,下面要比上面大。

在没有任何装饰的一个黑体方框字中,容易看作头重脚轻,站立不稳。所以我们有意把左边直竖向左斜向扩展加重,同样,右边直划下面向右扩展加粗,这样处理后就感觉立得稳,有力度能支撑着该字。这叫借错觉。

     

     
     
     
     
     
 朱文尧访日  
 佐藤敬之辅愿收中国留学生

一九六四年四月,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所长朱文尧,由北京的王益任团长带队,访日参观了第13回日本印刷文化典,及先进的印刷展览会。三十多天访问,又专程去横滨拜访了佐藤敬之辅。佐藤愉快接受我们提出派留学生的

要求。回沪不久,朱文尧作了精采的访日报告,带回了佐藤的新作《日本字设计》足有8开大-本厚厚的精装书。一时间,在活字室马上掀起一阵热烈学习日语的热潮。徐学成、谢培元也参加日语学习,我们小青年更不用说。

与此同时,业余时间,还开展业务学习活动。因谢培元是共青团员,自然要任组长带领我们学习。由于已经业余在学日语了,平时工作一有间隙,就常去隔壁资料室,翻看订阅的日文期刊。资料室当时订有三种期刊,它们是

《印刷界》《印刷杂志》,《大日本网版》。在这三本期刊中的哪一期忘了,时间约下半年的七,八月间,就有一篇报导朱文尧会见佐藤敬之辅的文章。还附有一张朱文尧、佐藤、佐藤学生(正面)伏案在用直线笔,三角尺

划线,设计字槁的照片。尤其是看到佐藤学生年龄与自已相仿,心中无比激动……一时更是陷入日夜想入非非之境。最近方知日本小宫山博史先生过去曾是他的学生,现是佐藤纪念会会长,年龄与我们差不多,我就瞎想,那照片上的学生,会不会是小宫山博史呢?……当然还待进一步求证。

过去的岁月,中日两国字体设计界,通过朱文尧的访日曾有过一次交流,愦憾的是这种交流,还没深入进行就中止了。但借由这次访日楔机,由此带来的学术研究气氛却开始在我们这里热烈展开。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谢

培元在在一九六五年,用近乎日本人名字,平野初伏,笔名发表了《经营位置――第二中心线的运用》这篇文章。他为什么用平野初伏这笔名,也就不用我在这里多说了。光看作者名四字,还真易误解,两根线理论是日本人的发明。再后来,印研所要评职称了,此文发表就用正名谢培元了。

 
     
     
     
     

     
     
     
   我们见证了,谢培
第二中心线设计理论的诞生  

谢培元是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调入印研所的,他的特长是书法可以,年龄比我大七岁。在进出版社之前,是画路牌广告出身的。因此写广告美术字,绘画都有一手。所以在听他上课时,就把这些有关知识介绍给我们。印象特别深的有,国画中的经营位置,黑与白的关系。如何画中布白,又什么叫计白当黑。还有国画中强调点、线、面的关系。联想字体设计中又如何应用。什么是字的重心,视觉中心、实际中心。字的粗细大小规律、视觉错觉在设计中的应用……

现在回忆谢培元带领我们青年业务学习的时间,应在一九六二年下半年开始。那时我们实际参加字体设计工作还不长,平时多以划线、勾线、填墨、修描等辅助工作为主。还没机会学打铅笔稿。清晰记得第一次学打铅笔稿,

是徐学成,业务学习布置我们写一条政治标语,“八届十中全会公报”。这八个字中,会,最易写小,公字也很难,上面八字如何写足写大也不容易。其中,陈初伏写的会字最好,徐学成的这番评语,我一直记到现在,在写此文前曾打电话与他交流,经我回忆提出,他也立马回应确有这事。

谢培元在给我们上课时,说起字的重心,他给我们形象比喻,一条直排的铅字,如果每个字的重心一致,就会保持成一条直线。好比手中用一根线把每个字穿起来,再吊起来看,如重心正确,则一根线是直的。谢培元在讲坛

上一边说一边用手打着手势展示给我们看。反之,他说横排的要求也一样,每字也要保持重心正确一致,才会横排成一个水平方向。另外,他又说一个方块字的中心,就在字格的中心点中,这是实际中心。但人们的视觉看这

个中心,往往偏高一点、这就是视觉中心。又好比一个标准人的体形,有七个头的叠加高度长度,这是最美的。又说人体中间的肚脐眼,也在人的身长一半偏高处,犹如字的重心视觉偏高才美。

     
     

     
     
    印刷字体设计  
就是用部首规范,套用声傍规范的设计方法



2.jpg

3.jpg

4.jpg

那时,字体设计已开始用部首规范、套用声旁规范的方法来设计字体了。这是研究工作走上正规,取得重大进展的结果,应该讲也是我们这支队伍集体智慧的结晶。现在回忆应该是在设计宋二体,黑二体就已经开始应用这方法设计了。

汉字部首多,有的一个偏旁部首就有几百个字组成,我们发现这里有规律可循,一个偏房部首形态基本相似,这也是规范要求统一所至、要说有不同,也只是参考右部声旁大小而定夺左边的大小比例,高低变化。例如单人旁

 亻,一共只二笔,所以虽有大小变化,总的形态变化差不离。当你偏旁位置大小定了以后,余下,就只要选一个合适的声旁与之匹配就可。而声有现成的规范样本,只要到规范样本中寻找就是,这就非常方便用不到

每字要凭空从新设计,而且人多,各人理解不同,统一规范困难。而有了套用方法,只要根据左右大小结合,注意左右穿插避让,有时只需调整一下横划的上下位置便行。这就是我们创造的偏、声规范套用设计工作方法,


而这个修修改改的设只要配备有一个拷贝工作台就行。为此,有人总结要灵活套用,不能生搬硬套的研究文章,在参考资料上发表。而谢培元这时也在醖酿他的第二中心线文章。我们从上面谢培元讲介重心的研究时,发

现要保持重心一致才会穿吊起来成一直线,再从,这个引伸下去,这根能把左边偏旁部首穿起来的中心线,不正就是第一中心线吗。偏旁中心线定位后,就要套用右边声旁,如果选配合适,很快-个字就完美没计好了。此时

右边的声旁也有一根中心线存在那里。也就有了第二中心线的存在。这-个完美设计好的字,两根中心线的距离测量一下。再把另-个好的字的两艰中心线距离量一下,对比发现中间间隔的距离都是一样的。于是他把字体设

计过程,联想到在方格内作画一样,都需进行经营位置的处理。一瞬间这理论依据就出现了。一个字经他位置处理,再进入仔细经营研究,怎样把笔画合理布局进结勾中,忽然发现,这自然的,完美的每个字,由他在一个有

限空间里经过精心分隔,这里面就有着两根中心线的实际存在,他终于完成了第二中心线理论的文章。题目现成,不是平时一直在想的经营位置吗,就叫《经营位置――第二中心线的运用》吧。

现在回头再看,自然界中-切美的,好的东西总是客观存在那里,其中必定有规律在等待你发现。有的你只是感觉到它的存在,-时还没有真正的认识它,一旦当你真正认识它了,才会深入懂得它确实存在那里的道理。行文至此,谢培元发现两根中心线也就必然了。这就是探索发现科学规律的最好实例!

五+多年过去了,我回忆了同谢培元-同工作的那些日子,记忆还很清晰,觉得应该把它记述下来介绍给大家。

     
     
     
 其瑞    
初写于2017.8.4.  连续不断36度以上罕见高温日


手机扫码浏览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