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活字 继续采访原上海字模一厂老厂长吴永康 所属栏目:中文创造 19年07月20日 标签:

近日终于联系到吴永康厂长。

  他二十三岁,从当公私合营公方代表厂长起,一直到八十年代调任上海印刷物资公司经理,及一九九四年退休止,一直领导着字模一厂。所以上海活字项目,要了解完善那段珍贵的历史是绝对少不了他的。 

   那天采访虽短,获得的信息却是大量的。采访是从一帧老照片开始的。

a.jpg

    由于此照摄于1951年,当时铸字和制版合在一起的工业同业公会第一届委员合影,照片距今巳六十多年,上面的人多已作古。

    厉致谦所知信息有限,曾微信发帖网上求征核实照片人物,我只知曾在上海照相制版厂的小组同事周耿虹一人,其他网上就无人回音了。

    我觉得不仅为了这一张老照片,联想到这几年来,他们从网上、去档案馆、与退休老人前辈们一一作采访、录相记录,千方百计的为收集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努力工作着。

    要知道这并不是他们的主业,都是业余自费进行的。这首先感动了我,觉得他们才是过去我们工作的真正知音,为此更乐意为他们提供我所知的一切帮助,上海活字项目工作意义相当了不起!


b.jpg

    说实话我认识吴永康,也只是在一九六九年印研所字体室被下放到字模厂时。他那时正被靠边批判,记得当时在四楼机刻车间,他们用食堂吃饭用的长桌安排当我们工作用的写字台,第一眼见到他正跟在小电工后面为我们在安装台灯。后来到了一九七六年我离开字模厂后,就一直没见到他。至于对他过去历史更是一无所知。

    想不到那天采访前,到了约定地点,他们二位不约而同就跟我说:吴永康十六岁就进汉文正楷印书局当铸字工人了,那他当然就认识老阊、大名鼎鼎山水画家郑午昌了。我想今天采访他正没错。

    我非常佩服二位事先都认真作了功课。佩服!比我知道多!

    果不其然,吴永康按时间也早已下楼站在弄口等我们了。他今年八十三岁,这是我同他分别四十年后的初次见面,彼此虽还认得,他说我胖了,而我虽说他还是老样子,但总觉得他变得瘦小又矮了一截。但他说话的声音宏亮仍同过去作报告时一样,思维敏捷,讲述过去那段经历,,如数家珍、滔滔不绝一一道来。听了这些我为他感到光荣、骄傲。

    的确字模行业几十年在他领导下,改革、不断创新了很多工艺,在同行业中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他一解放就入团,进工会工作,五三年入党,五六年二十三岁,公私合营,就当了华丰铸字铜模厂(字模一厂前身)公方代表厂长。


c.jpg

  一九九四年出生的龚奇骏在给同年退休的,八十三岁吴厂长看,上海活字   制作的字模一厂百年历史展示图。

   照片中的他们两人,年龄相差一个甲子,今天能碰到一起真有趣。当年一个刚出生,而另一个却工作退休了,一个在叙说过去的历史,一个在认真发现,记录、研究这历史……

   时光流逝,我想历史还要延续。而上海活字 不真的在延续历史吗!他们 能将过去历史记录、整理出来肯定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我感到欣慰!

   听吴永康说汉文正楷、华文正楷都是请书法家书写字稿,再翻刻到铅坯上,由刻字高手周涣斌、郑化生等刻成铅字,然后再电镀翻反,阴阳制作成铜模。

   这在过去要化上七十六道工序才能制作成铜模。而后来发明的阔边活芯,(俗称小片模)只六道工序。吴永康如是说。

    一付铜模只要一米不到一个方箱子储存,而老条型模二十四盘更需占很多地方摆放。最主要是节约了很多有色金属铜。新的字模,钮扣大小一片,用的铜只占外框壳子,背面空穴再填充铅,用的金属极少,再配上改进的模盒,一样能上铸字机上铸出成排的铅字。

    吴永康一边说一边做着用双手端出铸好的一排铅字的熟练操作动作,顿使我想起铸字工的操作实景就是这样的。我问吴永康阔边活芯是国内首创吗?他说上海就是国内的第一次发明。而在周边使用铅字铜模的日本、韩国、台湾仍都一直在用条型铜模铸字,直到现在退出历史舞台。


d.jpg

                             上海活字   正在边问边拍吴永康厂长

   吴永康说华文正楷刻的笔画深耐印,而汉文刻得浅。他给我们讲述这二副铅字的特点。

   汉文正楷是郑午昌请高云塍书写,华文正楷是陈履坦写。还说高云塍死后,是他到高家动员家属献出,由他拿到厂内。这使我想起六十年代我在印研所活字资料室亲眼看到这副字的原稿,是装在一个约六七十公分大小见方的黑色铁皮盒内。真迹原稿巳呈咖啡色,约二公分大小一个字。

   

   以上这段记述,我曾跟其他同事说过,但不见响应,而在其他场合回忆讲述,我都按此印象叙说的。

   今天最大收获是吴永康厂长原经手,证实了我的见证。原稿当时到了我们活字室是应该存在的,之后随着一九六九年进字模厂画稿组工作,当时活字室的全部资料也随之到了字模厂。但这原稿现在却消失得无影无踪,我想它虽经文革,但不可能烧掉,这是巳进入公家的财物了。但是该物是古董、是宝,不能私自收藏这是共识。所以今天肯定还在人间。我的叙说希望对该物今后能重现人间会有帮助。


e.jpg

   字模厂最早用的雕刻机都是进口的日本本顿雕刻机。后来成规模就都用上海人民机器厂国产的,也因有了它改变了过去手工铅坯上刻字的繁重艰苦劳动。

   雕刻机操作工,手持长杆描头,在腐蚀好四五十微米的凹形字形笔画轮廓的锌板上,按笔画边缘描走操作,这时上面就有飞速旋转的刻刀在模具中夹好的字模坯子上同步进行雕刻。不过下面动作描得虽长,上面却仅仅微微移动在刻。字的笔划轮廓描好后,其中间部分则可大笔快速磨擦雕刻了。

   

   我们设计的原稿原则上只对应一种字号,但实际厂方不止一付,而相应可刻四、五种不同型号字。因为雕刻机可改变刻字尺寸的。我详细问了吴永康。 

f.jpg

  雕刻机不仅可刻铜模,后来在印研所屠一俊工程师的研究帮助下,字模厂又创造了雕刻机刻钢字,直接压制铝片模的新工艺。雕刻机先刻钢字,然后在油压机上一次就能压制一个字模。用的材料是铝镁合金,既快,又大大节约珍贵的铜。因为一次就可成型,极大缩短了字模生产的时间,效率提高了不少。

  那时厂内到处出现技术革新,不断改进、配套、完善各种生产流水线,吴永康讲着,脸上露出愉快的笑容。而我在旁听着听着,眼前立刻湧现出一幕幕当时字模厂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来。

g.jpg

  解放初,上海有好多家铜模铸字厂,56年公私合营并进了26家厂。龚奇俊对吴永康这样说。吴永康马上说不对,是28家,其中二家,有一家是专作铜模箱子的木作厂。

  那时字模行业虽有行业规范,但实际各厂,字号大小、字身长短不一,各行其事。例如字身就有279.1、279.3、279.5(毫米),后来就定279.4毫米为正。吴永康继续对我们叙说着那段历史。

  不知不觉天色行将傍晚,采访吴永康的工作只得暂告段落。临走,征得同意,上海活字带着今天得到的一张极其珍贵的照片回去准备扫描。那是一九五零年在上海望平楼,吴永康21岁时,同汉文正楷印书局老闾郑午昌、及总店同仁的合影,照片很大,照片中他站在后排右面第一,还能认出,非常帅的一个小伙子。

h.jpg



i.jpg

   那天一进入吴永康家的客厅,抬头就看到,我熟悉的新魏体“远瞩”两个大字。不用看旁边落款就知道是韩飞青所书。

    前些天从“字谈字暢”节目中谈到,印研所在去字模厂之前就巳基本完成了宋一至宋四(后编为宋七),及黑体、仿宋、楷体等正文用字·

  所以自六九年去字模厂后,就多由厂方布置任务设计字体了。当时重点是花色标题字,及补缺、整修隶书、小姚,及其他政治任务长宋、长牟体等。在厂里又写了宋五、宋六即标题宋,行头宋。这些字都是在那段时间进行的。这样算来,一根藤上开出七朵花,即宋一至宋七差不多用了拾多年时间。

   我一九七零年,二十七岁第一次学打铅笔稿,就是从标题宋开始。接着行头宋、小姚等等。在一九七四年同张家声一起,就是在吴厂长的领导下完成了新魏体的开发设计任务。

   所以韩飞青书赠“远瞩”二字给吴永康,实则是赞扬他高瞻远瞩的精神。且看他落款:

   吴永康同志勇于创新  于一九七四年主持与外界合作将新魏碑纳入字模  为印刷用字开辟新天地  因书此幅留念   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