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城木雕饼印行家申请“非遗” 望传承民间艺术

[印雕探源] 作者:Q葩小玉 浏览次数: 17/11/11 10:13

6c626d0c3e9f0e90e6411d.jpg

杨海成和他雕制的饼印。

直至昨天,杨海成向禅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递交的木雕饼印申请,已经有一个多月了,但仍然无果。

2010年11月,家住禅城体育路、56岁的杨海成在制作雕饼印的时候,脑中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做木雕饼印这一行的人越来越少,不能让它失传了。”于是,在众师弟和行内人士的支持下,他决定以个人名义,在当月底向禅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递交了一份申请材料。

“申请文化遗产并不是为了那一万几千元,只是希望这门手艺能记入史册,传承下去。”他揉了揉鼻子,吸了一口烟,显得有点落寞。

据杨叔回忆,佛山木雕饼印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清代商号计有冯碧山泗和店几家。“木雕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家徒和师徒传承。”新中国成立之后,泗和店冯柱基之徒劳游镜在莲花路开设“禅艺”工艺美术服务部,木雕饼印重新走进街坊生活。而杨海成那时才17岁,开始师从劳游镜,加入了木雕饼印这行,而且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别看他们只是木工,但《佛山新语》一书里面都有关于他们的记载呢!书里也老杨的名字。”杨叔的妻子林姨忍不住说道。随着木雕饼印模板市场的逐渐冷清,1997年,杨海成唯有转业帮人做木器,而木雕饼印,仅成了他平时的一种兴趣爱好。

“虽然已不再是谋生的手段,不过他平常有时间就会玩一下,家里塞满了他的作品。”林姨对老伴的行为表示理解,“他前两年才雕了十八罗汉饼印,你看,个个有模有样。”为了雕刻十八罗汉,他足足花了一年的业余时间。

“这么好的工艺品艺术,现在还有人愿意学吗?”面对记者的疑问,杨叔跟妻子面面相觑,“就算是出钱出力出材料,估计都没几个人愿意学这门手艺了,徒弟唔急师傅急啊。”

昨日下午,就杨叔关心的申请非遗问题,记者电话采访了禅城非物质文化产保护中心负责人唐先生。他称,因为杨叔申请项目需要市相关部门审批,目前还在帮他搜集木雕的相关资料。同时,他还表示,木雕饼印对于佛山来说,具有本土文化意义,目前还成为该中心的“抢救”项目之一。“我个人来说,都很重视这个文化申请。”

点此关闭窗口

快捷键ESC

手机浏览更方便: